下载PDF文件 下载PDF文件

采集食用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会识别有毒的菌类。“鹅膏菌属”是菌类非常常见的一个属,很多毒性很强的蘑菇就出自这一类。你可以通过观察菌类的外观以及孢子印辨别其是否有毒。很多食用菌的外观与有毒菌非常相似。为了有效地辨认有毒菌类,你需要专家现场指导,或者加入本地的真菌研究协会。

方法 1
方法 1 的 3:

明确“鹅膏菌属”的特点

下载PDF文件
  1. “鹅膏菌属”的蘑菇大多为红色、橙色、黄色、白色或灰色。有些种类的鹅膏菌被蹭破后会将你的手染成红色。
    • 虽然很多上述颜色的蘑菇都可归在 “鹅膏菌属” 门下,但你不能单凭颜色就断定某种蘑菇属于“鹅膏菌属”。你还要检查其它特征,比如菌盖的形状,蘑菇表面是否有菌鳞或疣点。这些特征对于蘑菇的分门别类都很有帮助。
  2. “鹅膏菌属”蘑菇的菌盖就像是头朝下,开口宽大的“U”字。这种菌盖的形状也可以说像阳伞。 [1]
  3. 所有“鹅膏菌属”蘑菇的菌盖都是干的,也就是说它们不像其它种类的蘑菇外表黏滑、湿润。你可以摸摸菌盖,看它是湿滑的还是干的。
    • 如果最近经常下雨,导致你无法确定蘑菇本身是黏滑的,还是降雨所致,那就把蘑菇放在一边晾一两天,看它是否变干。
  4. 大多数“鹅膏菌属”蘑菇的菌盖上都长着不太美观的斑点,这算得上它们区别于其它种类蘑菇的明显特征。比如白色蘑菇上长着浅咖啡色的菌鳞,或者红色蘑菇上分布着白色的疣点。 [2]
    • 疣点就是一排排小小的,突出的点。
    • 菌类还未长大时被一层名为外菌幕的薄膜包裹。当菌类长大后,残余的外菌幕就变成菌盖上的斑块。
  5. 用小刀轻轻地将蘑菇从土里挖起来。菌柄底部是圆形的,就像杯子一样。 [3]
    • 并非所有菌类的底部都是球形的,所以这也是辨认 “鹅膏菌属”蘑菇的一种好方法。
    • 菌托也是由菌类幼小实体上的外菌幕变化而来的。
    • 挖蘑菇的时候刀要深深地插入蘑菇根部周围,避免将菌托割伤。圆杯状的菌托非常脆弱, 很容易受伤。
  6. 大多数 “鹅膏菌属” 蘑菇的菌柄上都有一圈明显的圆环。虽然圆环和菌柄一个颜色,但是很容易看出来。 [4]
    • 你需要贴近地面或者把蘑菇挖出来才能看到菌柄上的圆环。
    • 这道圆环叫做菌环或者内盖膜。随着菌类越长越高,菌柄被拉长,于是形成了菌环。
  7. 把蘑菇头朝下翻过来,检查菌褶的颜色。“鹅膏菌属”蘑菇的菌褶通常是白色或灰白色的,这也是有毒蘑菇最易于辨认的特征。 [5]
  8. 用小刀把蘑菇的菌柄割掉。轻轻地将菌盖摁在深色的纸上,让菌褶与纸接触。等待一晚,第二天拿开菌盖,你会看到纸上出现白色的孢子印。 [6]
    • 少数几种 “鹅膏菌属”的蘑菇没有白色或灰色的菌褶,但还是会在纸上留下白色的孢子印。凭借这一特点,你可以更加确认该蘑菇是否属于“鹅膏菌属”。
    广告
方法 2
方法 2 的 3:

识别外表相似的菌类

下载PDF文件
  1. 真羊肚菌菌盖和菌柄是长在一起的,但是假羊肚菌的菌盖则是松松地挂在菌柄上。将菌盖竖着切开,观察内部。真羊肚菌的菌盖内从顶端到底部与菌柄连接的地方完全是空的。但是假羊肚菌菌盖内部是凹陷的,分布着类似棉花的纤维组织。 [7]
    • 另外,真羊肚菌的菌盖外形均匀,长度比菌柄长。假羊肚菌的菌盖形状不规则,看起来像被压扁了似的,长度也比菌柄要短。
  2. 这两种蘑菇和超市里常见的那种白色草菇外观上非常相似。绿褶菌有毒,误食后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粗鳞大环柄菌则是一种食用菌。绿褶菌的孢子印是绿色或灰色的,粗鳞大环柄菌的孢子印是奶油色的。 [8]
    • 在北美,绿褶菌是最常被误食的一种毒蘑菇。它通常出现在夏秋两季,大雨过后尤其常见。 [9]
  3. 鸡油菌长着假菌褶,也就是说当你试着将菌褶与菌盖分离时,菌褶一定会受损。相反,南瓜灯菌的菌褶呈分叉的刀状 ,属于真菌褶。在将菌褶与菌盖分开时,南瓜灯菌的菌盖不会受损。 [10]
    • 鸡油菌看起来就像熔化了似的。
    • 你可以通过菌类的分布情况辨识它们的种类。 鸡油菌只在树木周围生长,并且不会大丛出现。南瓜灯菌往往密密麻麻成片生长,在没有树木的地方,比如草地中间也会出现。
    • 鸡油菌可以安全食用,而南瓜灯菌的毒性很强。 [11]
  4. 可安全食用的蜜环菌会在纸上留下白色的孢子印,而致命的“盔孢伞属”菌类产生的孢子印为深褐色。另外,蜜环菌比“盔孢伞属”菌类的菌幕更大。 [12]
    • 上述菌类外观非常相似,生长的地点也差不多,比如它们会沿着同一根树桩生长。你很有可能在采集蜜环菌的时候不小心将有毒的 “盔孢伞属” 菌类放进篮子,所以采摘蘑菇时,你必须一朵朵检查。 [13]
    广告
方法 3
方法 3 的 3:

了解学习菌类

下载PDF文件
  1. 上网搜索当地的菌类研究小组。你可以定期参加他们的活动和聚会,和专家一起去野外采集菌类,学习如何区分本地的食用菌和有毒菌。 [14]
    • 加入当地的菌类研究小组是你学习菌类相关知识最好的途径,因为小组中不乏菌类专家,对你所在地区的菌类具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不同区域生长的菌类区别非常大,所以你必须知道要去的地方生长着哪些无毒的菌类——这些知识非常宝贵。 [15]
  2. 你可以去本地书店或者上网购买野生蘑菇鉴别指南。尽量选择介绍你所在地区菌类的指南,当你去野外采集蘑菇时,你才能从书上找到对应的品种。 [16]
    • 你也可以去当地图书馆寻找蘑菇鉴别指南。
    • 如果你加入了菌类研究小组,组内成员可能会向你推荐针对你所在地最详尽的菌类图鉴
  3. 将你能100%辨认出的菌类放在一边,有疑问的菌类放在另一边。去野外采集蘑菇时带两个篮子,一个用来装确定可食用的菌类,一个用来装不确定是否可食用的菌类。把不确定是否有毒的菌类拿给专家检查,请他们帮忙辨别。 [17]
    • 触摸有毒菌不会让人中毒。只有烹饪和食用后,毒性才会发作。
    • 有些品种的菌类非常娇嫩,一不小心就会碎裂。这表示你必须仔细分拣安全可食用的菌类与问题菌类,千万不要让小片的毒菌混入食用菌。
    广告

小提示

  • 菌类的品质非常多,至今为止还没有完全详尽、明确的方法来辨别有毒菌与食用菌。在识别“鹅膏菌属”菌类时,有一些严格的特征可供参考,但是这些特征绝不能代表所有的有毒菌种。同样,有些安全可食用的菌种也具备有毒菌的某些特征。 [18]
广告

警告

  • 外观相似,品种不同的菌类比比皆是。有些有毒菌和安全的食用菌在外观上难以区分。所以正确识别菌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除非得到了菌类专家(鉴别菌类的专家)的认可,否则千万不要食用在野外采集来的蘑菇。食用没有得到正确识别的食用野生蘑菇是相当危险的,会给你的健康带来致命的影响。
  • 如果你食用了未经识别的野生菌,或者在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去医院看医生。 [19]
  • 很多品种的菌类在不同的气候和生长环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外观。所以,即使你能正确辨认某个地区的某种菌类,当它出现在别的地区时,你不一定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它。 [20]
广告

关于本wikiHow

本页面已经被访问过4,182次。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