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PDF文件 下载PDF文件

“我是最好”的方法是“超体验”,即暗示增强体验的一种形式,使你能够在一个暗示的场景中沉浸、投入你的全身心。“我是最好”(Best Me)中的每一个字母都与暗示的一个要素一致。这些要素有许多应用方式,包括形象生成练习和其他形式的催眠和自我催眠。对暗示的高应答者不是仅在心中描绘一个图景,他们能够使用 “我是最好”的方法,通过利用“所有”体验的技术来超越“虚拟现实”的限制!

方法 1
方法 1 的 5:

你要记住

下载PDF文件
  1. 引入过程可以是一段动画片或电视剧的主题曲。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从严格的逻辑思维模式解放出来,进入一个更加灵活、更有想象力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且我们都可以做到!
  2. 下面的例子仅仅用于说明。实际应用时,“我是最好”的暗示的顺序可能不一致,内容也会根据需要而变化,就像你改变歌曲的独唱和合唱部分。(要确保你做完了“我是最好”方法中所有步骤,在进行的同时安静地用手指数着步骤)
  3. 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有“催眠”的感觉。
    • 一个私人的天堂就像一个私人的房间。当你进入一个私人空间时,关上门的同时你通常会把所有的烦恼和担忧关在门外。你在合上你的双眼的同时已经做到了这点。
    • 当然,你可以把那扇门锁上,这样你就可以随时保证安全了。现在你把门锁上了,你就会很自然地发现拉门把手是徒劳无功的,你会发现门已经被锁了。所以当你确信你把你的眼皮锁上了的时候,要通过徒劳无功地拉门把手验证你确实锁上了,直到你准备结束自我催眠过程。
    • 当你确定的时候,你可以停止尝试,放松眼皮,让放松的感觉流过你的身体,你会因刚刚催眠自己而感受到一种自豪。你给了你的身体一种暗示,你的身体已经将其实现。
  4. 就像那些练习冥想的人必须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来从中受益,司机没到终点时不会熄火一样,你也需要持续尽可能多地使用“我是最好”的方法,以保持你期望的效果水平。但是,只要你充分熟悉了“我是最好”的方法的要素,你将会自发、无缝地使用这一方法来为自己提供愉快而有效地自我催眠的体验。
    广告
方法 2
方法 2 的 5:

预先体验未来目标的奖赏

下载PDF文件
  1. 这一事例描述了一个特定目标的完成:毕业,为提供达到这一目标的动机,减少或消除对于“意志力”的需要。
  2. 只要你完全包括了“我是最好”各个步骤,你可以使用你喜好的任何方式或措辞。让自己对每一步都有强烈的体验感,但是不要仅仅做白日梦。“超体验”就像骑自行车。掌握技巧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在一些练习过后就会变得非常自然。你通常能够通过在体验中的良好感觉来描述你在体验中做得有多么好。

    • (B) 描绘将来的你自己,就是领取学位证书的那一刻。尽可能地让它变得真实,就像你真的在那里一样。
    • (E) 感受你的亲朋好友羡慕的目光,最大程度地享受你成功的荣华带给你自豪和成就的感觉。
    • (S) “看到”它发生,“听到”它发生,”感受”到它发生,让你自己全面感受到成绩的带给你每个身体部位的激动,从头到脚。
    • (T) 将这一目标清晰地视觉化,好想你确实希望它变成实际一样。
    • (M) 让你自己相信你确实正在走向一个确定、不可避免的成功。
    • (E) 作为结果,自由地去“行动”、“想象”、“感觉”,似乎“不可能失败”。
    广告
方法 3
方法 3 的 5:

回到之前的心情

下载PDF文件
  1. 如前述,你通常能够通过在体验中的良好感觉来描述你在体验中做得有多么好。

    • (B) 描绘过去的你自己和那份心情。
    • (E) 让自己尽可能强烈地感受你曾经历的那份情感,让它们在你心中复活。
    • (S) “看到”它发生,“听到”它发生,“感受”到它发生, 让你自己再次那个感觉带给你每个身体部位的激动,从头到脚。
    • (T) 将这一心情、造就这一心情的事件清晰地视觉化,感觉就像你真切地想把它们变回现实。
    • (M) 让你自己相信你又在走向一个确定、不可避免的成功。
    • (E) 作为结果,自由地去“行动”、“想象”、“感觉”,似乎“不可能失败”。
    广告
方法 4
方法 4 的 5:

飞的更高

下载PDF文件
  1. 当你创造了你想要的心情,你可以描绘一个刻度盘,缓缓地提高它的强度,同时让你的信心和动力与它一道增加。 在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休息时,如果觉得你的动力在流失,你要暂停一会,重新调节一下控制器。
  2. 这样一个形象还可用于,当工作休息时,将你对时间快速流失的感觉放慢,当你有事要做时把它调快,这样你的任务就会更迅速地完成。

    广告
方法 5
方法 5 的 5:

准备结束你的“超体验”时间

下载PDF文件
  1. 1
    你准备好之后,你可以对自己说你要逐渐从超体验中退出来,安静地从一数到五,告诉自己在你数到五时,你要回到正常的日常心灵框架内,在那里我们度过了大多数醒着的时光。
  2. 2
    你还可以给自己一个暗示,每次进入超体验时,你能够更快更深地进入状态,从这一体验中获得更多收益,其中一些你已经知道,另一些可能已还没有意识到。 (这会让你的潜意识给你提供你可能还没意识到的额外益处。)
  3. 3
    结束你的“超体验”时间。 安静地从一数到五,告诉自己在你数到五时你会完全清醒地回来,感觉超棒。你可以用下面这些言语:
    • 一。 现在开始回去了,你的心智开始回到正常的运转水平。
    • 二。 你会微笑、快乐、自信,准备继续迎接生活的挑战。
    • 三。 现在回去地更多了。
    • 四。 差不多回去了。
    • 五。 现在可以睁开眼睛,感觉超棒。现在可以睁开眼睛,感觉超棒。
    广告

小提示

  • 你每次要集中注意力于一个目标,而不是弄一个要实现的清单。同时拥有太多的目标,可能会干扰你的能力,即清晰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实现目标的奖励上。
  • 作为一般规则,“我是最好”的暗示最好尽量少使用话语。你在每一步经历的形象和体验、你把握它们的信念,对于决定最后的成效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 一个好方法是从开始放松你的身体,感受你从头到脚的肌肉正在融化!
  • 如果杂念开始让你从“我是最好”中分神,那你就消极地旁观这些念头,让它们消散,就像练习冥想时那样。
  • 他人做的记录也被用于评价催眠暗示的有效性。(你也可以自己做)。你可能需要试验一下来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或组合。
  • 将自我催眠作为使你获益的工具,而不是与之相反。
  • 经常练习“我是最好”的方法至关重要,直到你长期的目标达成。
    • 想要受益于冥想的人,将它视为生活的一个日常部分,“超体验”也需如此。
    • 你开车时,没到目的地不会去想把发动机关掉的!
  • “我是最好”体验的技术不需要概念上的“纯度”。“我是最好”的方法是综合性的,“我是最好”体验的每个部分都可能包含其他要素的内容。
  • 如果你发现你需要建立自信才能追求你渴望的目标,如果自助指南和文章作用不大,你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学家、咨询师、医院中的社会工作者或是生活教练为你提供需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你理清你的目标。
  • 如果你发现很难在暗示中加入足够程度的自我说服来实现目标,你可能需要回去分析你的目标,看看是否存在可能阻碍你完全实现目标的隐含冲突。
  • 你还可以使用“我是最好”的方法重新经历一次过去,你的信心和动力在那时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你捕捉到那个心情,抓牢足够时间,把它带回现实,为你现在的工作加力。
  • 别忘了“环境工程师”的重要性。除了自我催眠意外,你可能需要给你自己和你的生活做出必要的改变来完成你的目标,如学会控制你的情感,或者对付你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不可理喻的家伙们。
  • 如果你在几分钟后开始怀疑你是否进入了催眠状态了,那么事实就是如此。
    • 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存在“被催眠”的感觉。
    • 引入过程可以是一段动画片或电视剧的主题曲。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从严格的逻辑思维模式解放出来,进入一个更加灵活、更有想象力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都行的!
  • 如果你已经知道如何进行自我催眠,你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更喜欢用自己的引入过程,然后再去“我是最好”的方法实现目标。
  • 不管你何时需要进一步提高你的动力水平, 这里是可以随时给你自己的一个简明暗示。就在你心里面描绘一个刻度盘(只有时针的钟表,或者比如说时针在一点处),然后把这个刻度盘调高,同时提高你的动力水平。只需一点练习和认真地计时,这会成为一个便捷的小方法,在你最需要给你的动力一点推进的时候提供帮助。
  • 好好认识你自己,采取最合适的“我是最好”的方法。
  • “我是最好”的方法的潜在应用非常宽广。使用正确时,暗示可以成为艺术性的媒介,使我们能够与终极艺术形式“人类体验本身”进行沟通。 [1]
广告

警告

  • 不要尝试使用“我是最好”的方法去“恐吓自己”来实现目标,也不要在你的暗示中包含“应该”“应当”“必须”。 心理研究已经表明,人类的动机主要是靠奖励而不是惩罚的威胁。所以要积极些!
  • 老话说,“警惕你的渴求,说不定你会得到它的。” 事情不会总像我们期待的一样发生。但是我们承担有备之险的意愿、“做不可能的梦”、如果需要的话,“创造自己的运气”,是将我们塑造为人类的一部分——这就是自由意志所要表达的!
    • 暗示并不能用于任何一种心态,或是从旧的记忆中恢复,除非是在有资质和许可证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监督之下。
    • 不要使用暗示的力量消减疼痛或是其他身体症状,除非是在适当的医疗监督下。这些症状通常是你身体出了毛病的自然信号(或者正在出毛病)。同样,你也不要使用暗示的力量克服抑郁、心理波动和幻听幻视。有许多潜在的严重问题你可能都没听说过,除非你自己是一个理疗师或有许可证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士!
    • 不要未经医生同意在自我暗示疗法过程中停止使用处方开具的药品。
  • 不要让自己被夸张的广告宣传误导、或虚假的未经许可的证书、证明和“委员会认证”等。

    • 自我催眠学起来不难。人们可能学习这项技能要花上千美元,但是如果愿意付出足够时间和精力,不花钱就学到精通也是可能的。
  • 不要试图用积极暗示来维持已经破裂的关系,或者挽救危机中的关系。 这更像是对现实的否认。去看看治疗师或者咨询师。
  • 我们必须保有辨识不值得追寻的目标的能力,以使我们不在无用的努力中浪费生命。

    • 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克服在选择目标发生错误后用来保护自己的挫败感,我们就是增添了对真正值得追寻的目标的确信、以及实现这一目标在我们能力范畴内的责任感。
    • 这个世界充斥着“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就永远不会成为现实的人。但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对于他们来说钢铁意志能够改变一切,不管命运如何捉弄。在我们实践这种新方法时,选择更理想还是更现实是我们自己要决定的事情。
  • 催眠和超体验不会削弱意志,不会让你更易受疯狂或者神秘的影响,不会让你变成他人意志的奴仆。
  • 许多自我提升的方案可能需要额外的有资质的心理学家、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帮助才能成功实现。

    • 当然精神病学家也可以提供这项服务。但是除了一些幸运的意外,今天市场的需求使得许多精神病学家主要集中在诊断精神疾病和开具精神药物的处方上。
    • 许多保险公司不会为咨询催眠师或催眠理疗师理赔,如果他们仅有这一项资质的话。如果你有精神健康保险,你可以呼叫你所在州的心理、咨询或社会工作协会,询问离你最近的将催眠作为专长之一的专家,或者你可以在电话簿上的相应标题下寻找。
    • 你或许想要提前核实,看看你的需要是否涵盖在内,如果是,哪类心理健康师能被保险公司认可。你还需要确定你选择的服务提供者是否在保险公司的保险网络范围内,或是能够接受区域外服务提供者的理赔。如果有需要先满足的减免条件,你的保险公司或者你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需要告知你是否需要授权,他们愿意提供多少次授权,以及共同负担额度是多少(如有)。
  • 最后,就像有些人是色盲,不能理解颜色的体验一样,一些人是催眠盲,理解不了催眠的体验。

    • 对暗示的反应能力在人口中的分布和身高、体重、智力水平的分布的方式基本一致。有些人低,有些人高,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足够的能力。
    • 但是那些对暗示反应能力极低或者基本不存在的人来说,还有其他人可以在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等领域利用暗示的力量,这就是那些能够并愿意利用超体验的人的潜能和前景。 [2]
广告

参考

  1. www.hyperempiria.com
  2. www.hyperempiria.com
  3. Aaronson, B. The hypnotic induction of the voi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Hypnosis, San Francisco, October, 1969.
  4. Bányai, E. I., & Hilgard, E. R. (1976). A comparison of active-alert hypnotic induction with traditional relaxation induc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5, 218-224.
  5. Barabasz, A., & Watkins, J. G. (2005). Hypnotherapeutic techniques (2nd ed.)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6. Barber, T. X. (1969). Hypnosis: A scientific approach.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7. Barber, T. X., & Wilson, S. C. (1978). The Barber Suggestibility Scale and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Scal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21, 84-108.
  8. Burnham, S. (1997). The ecstatic journey: 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mystical experience.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9. Cooper, L. F., & Erickson, M. H. (2002). Time distortion in hypnosis: A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nd ed.) . Norwalk, CT: Crown House Publishing, Ltd.
  1. Davis, L. W., & Husband, R. W. (1931). A study of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in relation to personality trait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 175-182.
  2. De Ropp, R. (1968). The master game: Pathways to higher consciousness beyond the drug experience. New York: Dell.
  3. Erickson, M. H., & Rossi, E. L. (1989). The February man: Evolving consciousness & identity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Brunner-Mazel.
  4. Fischer, R. (1971). A cartography of ecstatic and meditative states. Science, 174, 897-904.
  5. Gafner, G., & Benson, S. (2003). Hypnotic tchniques. New York: Norton.
  6. Gibbons, D. E. (2005, August). Kicking it up a notch: Multimodal hyperempir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Society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Charleston, SC.
  7. Gibbons, D. E. (2004). Multimodal suggestion for facilitating meditation and prayer. Hypnos,31 (2), 90-92.
  8. Gibbons, D. E. (2003, July). The Best Me technique for constructing hypnotic sugges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British Societies of Medical, Clinical, Dent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London.
  9. Gibbons, D. E. (2001). Experience as an art form: Hypnosis, hyperempiria, and the Best Me Technique. New York, NY: Authors Choice Press.
  10. Gibbons, D. E. (2000). Applied hypnosis and hyperempiria. Lincoln, NE: Authors Choice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ed 1979 by Plenum Press).
  11. Gibbons, D. E. (1999, August). Suggestion as an art form: Alternative paradigm for hypno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12. Gibbons, D. E. (1979). Applied hypnosis and hyperempiria. New York: Plenum.
  13. Gibbons, D. E. (1976). Hypnotic vs. hyperempiric induction: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42, 834.
  14. Gibbons, D. E. (1975, August). Hypnotic vs. hyperempiric induction: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15. Gibbons, D. E. (1974, March). Hyperempiria: Waking up hypno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Orlando, FL.
  16. Gibbons, D. E. (1973, December). Hyperempiria: A new "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induced by sugges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Newport Beach, CA.
  17. Gibbons, D. E. (1973). Beyond hypnosis: Explorations in hyperempiria. So. Orange NJ: Power Publishers, Inc.
  18. Gibbons, D. E., & Lynn, S. J. (2010). Hypnotic inductions: A primer. in S. J. Lynn, J. W. Ruhe, & I.Kirsch (Eds.) Handbook of Clinical Hypnosis, 2nd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p. 267-291.
  19. Gibbons, D. E. & Schreiber, A. K. (2005). Multimodal hypnosis. Hypnos, 32(2), 82-87.
  20. Hammond, D. C. (Ed.) (1960). Handbook of hypnotic suggestions and metaphors. New York: Norton.
  21. Havens, R. A. (2007). Self hypnosis for cosmic consciousness: Achieving altered states, mystical experience, and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Bethel, CT: Crown House Publishing Co.
  22. Hilgard, E. R. (1965).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23. Hilgard, J. R. (1974). Imaginative involvemen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ly hypnotizable and the non-hypnotizab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22(2), 138-156.
  24. Hull, C. L.. (1933). Hypnosis and suggestibility: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25. Johnson, L. K., & Bernhardt, S. E. (2006). Cultural views and attitudes about hypnosis: A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across four countr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54(3), 263-273.
  26. Johnson, M. E., & Hauck, C. (1999). Beliefs and opinions about hypnosis held by the general public: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42, 10-20.
  27. Kokoszka, A. (1993). Occurrence of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mong students: Profoundly and superficially altered states in wakefulness.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2, 231-247.
  28. Lazarus, A. A. (1989). The practice of multimodal therapy.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9. Lazarus, A. A. (1997). Brief comprehensive psychotherapy: The multimodal way. New York: Springer.
  30. Lazarus, A. A. (1999). A multimodal framework for clinical hypnosis. In I. Kirsch, et al (Eds.), Clinical hypnosis and self-regulation: Cognitive-behavioral perspectives (pp. 181-21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1. Lynn, S. J., & Kirsch, I. (2006). Essentials of clinical hypnosis: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2. Lynn, S. J., & Kvaal, S. (2004). A comparison of three different hypnotic induction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Binghamton University, Binghamton, NY.
  33. Migaly, P. (1990). How to develop new metaphors and suggestions. Hypnos, 17(3), 136-140.
  34. Newton, M. (2004). Life between lives: Hypnotherapy for spiritual regression. St. Paul, MN: Llewellyn Publications.
  35. O’Hare, C., White, G., MacPhillamy, D., & Lunden, B. (1975). An experiment in stepwise mutual hypnosis and shared guided fantasy. American Jouranl of Clinical Hypnosis, 15(4), 233-238.
  36. Phillips, B. D. (2007). Tranceplay: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interactive drama involving experiential trance. Journal of Interactive Drama, 2(1), pp. 15-55.
  37. Sacerdote, P. (1977). Applications of hypnotically elicited mystical states to the treatment of physical and emotional pa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25(4), pp. 309-324.
  38. Shor, R. E., & Orne, E. C. (1962). Harvard Group Scale of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Form A.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39. Spiegel, H. (1977). The Hypnotic Induction Profile (HIP): A review of its development. In W. E. Edmonston (Ed.), Conceptual and investigative approaches to hypnotic phenomena: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96, 119-128.
  40. Spiegel, H. (1974). The grade 5 syndrome: The highly hypnotizable per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22(4), 303-319.
  41. Stevens-Guille, M. E., & Boersma, F. J. (1992). Fairy tales as a trance experience: Possible therapeutic use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34(4), 245-254.
  42. Steckler, J. T. (1992). The utilization of hypnosis in psychotherapy: Metaphor and transformation. Psychiatric Medicine, 10, 41-50.
  43. Tart, Charles T. (1969). Psychedelic experiences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hypnotic procedure, mutual hypnosis. In Tart, Charles T. (Ed.)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chor.
  44. Watkins, J. G. (2005). Emotional resonance. Boulder, CO: Sentient Publications.
  45. Weiss, B. L. (1988). Many lives, many master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46. Weitzenhoffer, A. M., & Hilgard, E. R. (1959). 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 forms A and B.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47. Wulff, David M. (2000). Mystical experience. In Cardena, E., Lynn, Steven J., & Krippner, S. (Eds). Varieties of anomalous experience: Examining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n., pp. 397-440.
  48. Yalom, I. D. (1989) Love’s executioner. New York. Harper-Collins.
  49. Yapko, M. Trancework, 3rd ed.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2003.

关于本wikiHow

本页面已经被访问过16,686次。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