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PDF文件 下载PDF文件

如果能够了解腹泻原因,通过正确家庭护理,腹泻是比较容易止住的。宝宝出现腹泻症状时,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清楚什么情况下要去看医生,做到心中有数,作为新手父母会大大减少担忧,现在wikiHow会教给大家的婴幼儿腹泻护理四步法,当宝宝发生腹泻时就可以沉着应对了。(内容摘自 萌芽研究所BUD

部分 1
部分 1 的 5:

判断是否腹泻

下载PDF文件
  1. 1
    真的是腹泻吗?是不是腹泻,我们不要急着下结论哦。
    • 对于新生儿来说,经常会在每次进食以后便便,这是正常的,便便形状也偏软,特别是喝母乳的宝宝。在此基础上,吃母乳宝宝的便便也会跟妈妈吃的东西有关,如果开始进食固体食物,你会发现便便开始比以前硬一点了,但也会随着饮食不时改变。
  2. 以上这些都会让判断是否腹泻变得比较困难,判断是否腹泻,有两个关键指标,一是排便频率;二是粪便粘稠度。
    • 排便频率 :对于婴儿来说,一天十次排便也是正常的,不过大部分宝宝不会去到这么多次。随着宝宝逐渐长大,频率会下降,但有些宝宝即便到了学步期,甚至上学前班,还是会一天几次排便的。 比平常的排便次数多1.5到2倍,才被视为不正常。 如:平时一天6次拉臭臭的宝宝,今天已经拉了12次。
    • 粪便粘稠度 :同样地,需要清楚宝宝平常的便便性状如何,如果粪便变稀、粘液、绿色、比平常水分多,应当被视作明显的改变。
  3. 3
    "假"腹泻判断方法:
    • 新生儿一天排便8-10次,有时候会拉细小的、水状的便便,混合黄色的小块;有时候一天也会有几次便便比平时拉的要更稀、更粘,这些都是正常的变化,不用担心。
    • 婴儿偶尔会拉出比平时稀的多臭的多的便便,这可能是因为饮食上的改变,或者是毫无原因的,也不用担心。
    • 有些宝宝会持续拉不成型的稀便和水便,看起来不像正常的粪便,持续一到两周,只要宝宝精神头好、不像生病,医生也宽慰你说没问题,那就一点也不用担心了。
  4. 4
    稀便并不代表就是腹泻,只有次数递增的拉稀才是腹泻的表现,但也有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而引起的排便习惯的暂时性改变。 如果新生儿拉稀时间超过24小时,就要联系医生确诊是否腹泻了。
    广告
部分 2
部分 2 的 5:

查找腹泻原因

下载PDF文件
  1. 哺乳期妈妈的饮食是足够引起宝宝急性腹泻的,宝宝发生腹泻时,检查一下妈妈吃的食物,如果妈妈吃下同样食物以后宝宝又发生了腹泻,妈妈在哺乳期间就不应该再吃这种食物了,等腹泻症状消除。
  2. 在新生儿中,从母乳到配方奶也是会引起腹泻的。宝宝的消化系统还不成熟,对于新食物非常敏感,如果最近给宝宝添加了新的配方以后,短期内宝宝出现了腹泻症状,很可能是宝宝的消化系统对突然变化作出的反应。这种情况下有两种解决办法:停止喂食配方奶,等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更加成熟以后再添加;缓慢地添加另外一种新配方,每次在母乳里面混合一点,逐渐增加配方奶的比例,一直添量到宝宝能够消化这些配方奶。
  3. 任何新食物的引入都会在短期内干扰肠道,注意观察宝宝对任何一类新食物的反应,每周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物,这是最容易判断宝宝是否对某种新食物不适应的方法。
  4. 密切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其他生病的症状,发热、流涕和呕吐,表明腹泻是由潜在疾病引起的,需要立即看医生。
  5. 如果宝宝正在吃药,腹泻也许是药物副作用的表现形式,抗生素经常会引起腹泻,如果腹泻持续或者恶化,请停止并更换药物。
  6. 6
    腹泻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病毒或者细菌感染,也有可能是寄生虫、抗生素、或者吃下去的东西。
    • 病毒感染 :任何病毒都会导致腹泻、呕吐、腹痛、打颤、身体痛,如轮状病毒、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流感病毒等。
    • 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氏杆菌、葡萄球菌、弯曲杆菌等都有可能导致腹泻。如果宝宝属于细菌感染,腹泻症状会比较严重,还伴有肌肉抽筋、便血、发热症状。(有可能呕吐)。某些细菌感染会自行痊愈,但某些来源于未煮熟的肉或者其他食物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就会很严重。因此,如果宝宝出现了这些症状,立即带到医院看医生,医生会做通过粪便检测细菌。
    • 耳部感染 :某些病例中耳朵感染(病毒或细菌)也会引起腹泻,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宝宝还有扯耳朵的动作,可能伴随呕吐、食欲减退,最近得过感冒。
    • 寄生虫 :寄生虫感染也会引起腹泻,如生活在肠子里的寄生虫,相关症状腹部胀气、鼓胀、腹泻、油便,这一类感染很容易在集体生活中传开,治疗需要使用药物。
    • 抗生素 :如果宝宝在吃药期间腹泻,应该就是和药物有关,是因为药物将肠子里有益的细菌也一块杀掉了。
    • 太多果汁 :尤其是富含山梨醇和果糖的水果汁、过甜的饮料,都会扰乱宝宝肠胃,导致稀便,只要减少果汁摄入量一周内即可回复正常,建议家长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婴儿喂食果汁。
      不合适的配方奶添加也会引起腹泻,所以在冲奶时确保添加了正确的水量。
    • 食物过敏 宝宝出现呼吸困难,脸部和唇部肿胀时立即送往医院。

      食物过敏会引起轻度或者重度反应,可能是立刻的,也可能几小时内显现,症状包括腹泻、胀气、腹痛、便血,更严重会有荨麻疹、皮疹、肿胀、呼吸困难。
      牛奶蛋白是最常见的食物过敏源,其他常见过敏源还有 鸡蛋、花生、大豆、小麦、坚果、鱼、甲壳类动物
    • 食物不耐受 :与食物过敏不同的是,食物不耐受(或者叫食物敏感症)是一种非正常反应,如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受在婴幼儿中很少见,但如果宝宝是属于这种类型,说明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乳糖分解酵素,当未经消化的乳糖存留在肠胃里,就会导致腹泻、腹痛、鼓胀和胀气,通常会在食用乳制品半个到两个小时之内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宝宝正在严重腹泻,也有可能在短期内无法生产乳糖分解酵素,因此会表现出乳糖不耐受的症状,持续一到两周左右。
    • 食物中毒 :如果宝宝腹泻、呕吐,你认为他吃下了某些非食物,像药物、化学品、植物,要立刻送医治疗,食物中毒的症状还有疲劳和惊厥。
    广告
部分 3
部分 3 的 5:

预防腹泻的要点

下载PDF文件
  1. 1
    常洗手当然是最好的防御措施,因为引起腹泻的微生物很容易从手到口,比如在妈妈更换脏尿片的时候,这些微生物会转移到手上,然后妈妈又用手给宝宝擦了嘴巴。 宝宝玩过受污染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以后,再把手放进嘴里也会导致腹泻。
  2. 2
    腹泻具有传染性,作为父母,在每次换尿布后、使用完厕所后、准备食物前都要记得洗手,用肥皂洗15秒以上哦,这对于防止每一个家庭成员得腹泻非常重要,同样也要经常给宝宝洗手。
  3. 3
    注意环境卫生,烹饪食物时确保食物煮熟,特别是肉类制品。
  4. 4
    对于吃奶宝宝和吃固体食物宝宝,预防腹泻的方式也不一样:
    • 如果是喝母乳, 不用停 ,母乳喂养有助于防止腹泻,并且加速病愈。
      • 如果宝宝在两次吃奶或者喂食的间隔时段仍旧看起来口渴,可以加一点口服补液,如电解质水,要遵循医嘱,不要给小婴儿喝市售的运动饮料,也不要尝试在家自制电解质水。
    • 如果是喝配方奶,可以在腹泻时尝试换成豆类配方奶粉,豆类含有纤维,6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尝试,能够有效降低排便次数 [1]
    • 如果宝宝到了吃固体食物的年纪,胡萝卜、米粉、香蕉、土豆、苹果泥可以减少排便频率,避免果汁、豌豆、梨、桃子、栗子、西梅、杏子,直到身体好转,一般是一周时间,此外还要避免油腻食物、高纤维食物、奶制品(牛奶、芝士)、甜食(蛋糕、曲奇、苏打)。
    广告
部分 4
部分 4 的 5:

确定治疗方案

下载PDF文件
  1. 如果婴宝宝正在喝配方奶,并出现了腹泻症状,也许宝宝需要的是换一种适合他的奶粉,父母要尝试几种类型的配方奶,最后找到最适合宝宝的。对于肠胃比较弱,消化系统发育欠佳的宝宝,市面上有专门针对敏感肠胃的产品。
  2. 腹泻会迅速导致脱水,超过24小时的腹泻一般就需要药物协助了。几小时不排尿、哭不流泪是脱水的明显表现,需要通过电解液缓解。
  3. 可以增加宝宝液体摄入预防脱水。喂奶量要比平时多一些,可以嚼饮一点水,但不要通过稀释牛奶来增加饮水量。大一点宝宝可以通过多次饮用水或口服补液盐的方式来补充丢失的水份和电解质。
  4. 腹泻会让宝宝的屁屁裂口刺痛,需要父母的格外照料(尤其在晚上和午睡期间),如果屁屁已经裂口,请将日常用的护臀产品更换成针对敏感肌肤的产品。保持屁屁清洁和干燥。
  5. 有时候不管你换尿布换的多频繁,宝宝的屁屁还是会发红、疼痛,腹泻会刺激娇嫩的肌肤,父母要 迅速地 拆掉尿布,轻柔地清洗屁屁,刺激物停留时间越短,对皮肤越好。 清洁完成以后把宝宝屁屁敞开,放在干净毯子上,新鲜的空气可以预防尿布疹。
  6. 7
    腹泻带呕吐。 如果只吐了一次,不需要做任何改变。如果吐两次,继续母乳,但是每次只喂一边,每次5分钟,间隔30-60分钟,如果4小时以后不再吐,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喂奶。喝母乳的宝宝一般不需要用到电解质水,如果持续呕吐,在4小时内,每5分钟喂食一到两茶匙(5-10ml)电解质水。
    • 小贴士:可以在尿布里垫一块棉巾吸收水性便便。
    广告
部分 5
部分 5 的 5:

寻求医生帮助

下载PDF文件
  1. 如果是3个月以内的宝宝,腹泻发生时需要立即看医生,如果3个月以上,24小时还不好转的话就要去医院。
    • 有脱水症状、便血、腹泻严重(8小时内8次拉稀)、水性便、持续呕吐、孩子病怏怏。
    • 便便粘稠、发热超过3天、轻度腹泻持续两周。
    广告

来源与引文

  1. Clinical Pediatrics, March 1997; Pediatrics, January 1998

关于本wikiHow

本页面已经被访问过4,992次。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