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PDF文件 下载PDF文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表的全球预防自杀报告,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 [1] 自杀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它是可以预防的。有自杀倾向的人常会在自杀前露出一些蛛丝马迹。只要我们了解自杀的危险信号,就能采取行动,防止自杀。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如果你或你认识的某个人自杀或试图自杀,请立刻把他送到医院。


  • 拨打你所在国家的紧急求救号码(马来西亚999、新加坡995、香港999、台湾119及中国120),或防止自杀热线(马来西亚03-7956 8145、新加坡1800-221 4444、香港23892222、台湾0800 788 995及中国北京8008101117)。
部分 1
部分 1 的 6:

识别情绪及心理上的危险信号

下载PDF文件
  1. 试图自杀的人有几种常见的思维模式。 [2]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面对以下一个或多个问题,你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 老是想着某一件事,无法停止思考或释怀。
    • 经常觉得人生无望,除了死去,再也没有其它方法可以结束痛苦。
    • 经常觉得人生无意义,或是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 经常说自己的脑袋迷迷糊糊的,或无法集中精神。
  2. 试图自杀的人也经常陷入负面的情绪状态,导致他们做出剧烈的反应。例如:
    • 经常出现极端的情绪波动。 [3]
    • 经常感到极度生气、愤怒或想要报复。 [4]
    • 经常过度焦虑 [5] 和急躁。 [6]
    • 经常感到强烈的内疚感或羞愧,或是认为自己是他人的负担。 [7]
    • 即使身处人群中,也经常感到寂寞或孤独, [8] 可能还会感到羞愧或自卑。 [9]
  3. 感到痛苦并打算结束生命的人,常会在言语上暗示自己的意图。例如,一个人突然一反常态,不断谈论死亡,这也许是个危险信号。 [10] 你还需要留意其它多个言语暗示,包括: [11] [12] [13]
    • “这根本不值得”、“这样的生活不值得过”、“一切已经不重要了”
    • “他们再也无法伤害我。”
    • “我走了之后,他们会想念我的”、“我走后你会后悔的”
    • “我不能再忍受痛苦了”、“我无法应付这一切,活着太难了”
    • “太孤独了,我宁愿死掉。”
    • “没有了我,你(家人、朋友、男友或女友)会更好。”
    • “下次我一定会吞下足够自杀的药。”
    • “别担心,我不需要再应付这一切了。”
    • “我不会再碍着你了。”
    • “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能和我感同身受。”
    • “我看不到出口”、“我改变不了这一切”
    • “我死了会更好”、“我希望自己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
  4. 记住,大部分的自杀个案不是发生在人生跌入谷底时,而是发生在情况开始好转的时候。
    • 情绪突然变好很可能是因为他终于决定要自杀,不需要再挣扎,甚至可能已经做好了计划。 [14]
    • 如果一个人之前有抑郁或自杀征兆,但突然间看起来比从前开心,你也得立刻采取预防措施。
    广告
部分 2
部分 2 的 6:

识别行为上的危险信号

下载PDF文件
  1. 打算自杀的人可能会先处理好各种琐事,才采取行动自杀。 [15] 这是重要的危险信号,他们可能已经做好了自杀计划。有自杀倾向的人可能在准备自杀前,做出以下一项或多项事情:
    • 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送给别人。 [16]
    • 规划财务,例如突然立遗嘱。 [17]
    • 和所爱的人道别。考虑自杀的人可能莫名其妙地作出真诚的告别。 [18]
  2. 有自杀倾向的人觉得自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可能会冒险做出危及生命的行为,像是鲁莽驾驶、酒精或药物影响下开车。你需要留意以下潜在迹象:
    • 滥用药物(合法或非法)和酗酒。 [19]
    • 鲁莽驾驶,比如超速、在酒精或药物的影响下开车。 [20]
    • 进行不安全性行为,通常拥有多个性伴侣。 [21]
  3. 最好调查对方最近是否买了一支枪 [22] 、囤积合法或非法药物。 [23]
    • 如果他突然囤积药物或购买新武器,你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因为一旦他的计划就位,随时都有可能自杀。 [24]
  4. 有自杀倾向的人经常会避开和朋友、家人或同事相处,安静地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 [25]
    • 当他说“我只想一个人待着”时,别只是听听就好,请立刻采取行动。
  5. 比方说,如果他突然不再每周打篮球,或不再参与喜爱的游戏,这可能是个危险信号。
    • 不再外出或参加平时喜欢的活动,可能意味着他们不开心、沮丧或可能自杀。 [26]
  6. 有自杀及抑郁倾向的人总是缺乏精力,基本的脑力和体力活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尤其要注意他们可能:
    • 难以做出简单的决定。 [27]
    • 失去性趣。 [28]
    • 精神不振,一整天都赖在床上。 [29]
  7. 如果有问题的对象是青少年,你还得留意其它常见的危险信号和潜在诱因 [30] [31]
    • 面对家庭或法律问题。
    • 刚与男女朋友分手、无法进入梦想中的学校或失去好朋友等生活状况。
    • 缺少朋友、在社交方面有障碍或是疏远亲密的朋友。
    • 无法照顾自己和保持个人卫生,像是吃得太少或太多,不常洗澡或不修边幅(比如说,喜欢化妆打扮的青少年突然不在意自己的外表)。
    • 画出死亡的场景。
    • 行为突然改变,成绩一落千丈、性情大变或叛逆行为都可能是危险信号。 [32]
    • 患上进食障碍等疾病(例如厌食症或暴食症)也可能引起抑郁、焦虑及自杀行为。被欺凌或欺负别人的小孩和青少年有着更高的自杀风险。 [33]
    广告
部分 3
部分 3 的 6:

了解自杀的风险因素

下载PDF文件
  1. 对方近期和过去的经历均有可能是他试图自杀的原因。
    • 心爱的人死去、失业、患上严重疾病(特别是伴随着慢性疼痛的疾病)、欺凌和其它使人压力重重的生活事件,均可能引发自杀,提高自杀风险。 [34]
    • 特别注意对方是否曾经有过自杀行为。自杀未遂的人很可能再次自杀。在死于自杀的人中,有5分之1不止自杀过1次。 [35]
    • 曾经受到身体或性虐待也会增加自杀风险。 [36]
  2. 患有潜在精神疾病,例如躁郁症、重性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或曾经有过这类疾病,也是另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事实上,90%的自杀案列与抑郁症或其它精神病有关,66%认真考虑自杀的人均患有某种精神病。 [37]
    • 伴有不安和焦虑症状的疾病(例如创伤后应激综合症),以及自制力差的疾病(例如躁郁症、品行障碍和药物相关障碍)患者,最有可能计划及试图自杀。
    • 会增加自杀风险的精神病症状包括强烈焦虑、恐慌发作、绝望、觉得自己是个负担、失去兴趣或快乐以及妄想。 [38]
    • 自杀和抑郁的统计关系十分复杂,但大部分死于自杀的人均患有重性抑郁症。 [39]
    • 要是患有超过一个精神疾病,自杀风险尤其高。和只患1种精神病的人相比,身患2种精神病的自杀风险几乎多出1倍,身患3种精神病的自杀风险更是几乎高出3倍。
  3. 科学家仍不确定自杀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遗传或两者皆有,但自杀的确看起来有家族遗传性。
    • 至少有几项研究显示自杀倾向可能与遗传有关,所以即使某个人并未由亲生父母抚养长大,还是可能有自杀的倾向。 [40] 家庭生活中的环境影响也可能是诱因。
  4. 任何人都有可能自杀,但从统计学上来说,某些社会群体有更高的自杀率。如果你认识的某个人可能有自杀倾向,不妨考虑以下几点:
    •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自杀。在富裕国家,男性死于自杀的数量是女性的3倍。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年轻成人和老龄妇女中的自杀率比高收入国家的相应人群要高。
    • 年长者比年轻人更容易自杀。50岁及50岁以上的男性尤其容易受到影响。70岁以上的妇女死于自杀的可能性比15至29岁妇女要高出一倍以上。
    • 不论性别为何,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者的自杀率也很高。 [41]
    • 这不代表如果对方不属于高风险群,就不必担心他会自杀。如果你关心的人流露自杀倾向,不管他们的性别或年龄为何,都必须认真看待这件事情。然而,如果对方属于上述任何一组人群,自杀风险可能会更高。
    广告


部分 4
部分 4 的 6:

开导有自杀倾向的人

下载PDF文件
  1. 如果你认识的人流露自杀倾向,你能做的其中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以充满爱及不评判的态度,和对方谈一谈你观察到的状况。
    • 当个好听众。保持眼神交流,全神贯注,用温和的语气回应对方。
  2. “我发现你最近情绪非常低落,很担心你。你是不是想自杀?”是个不错的开头。
    • 如果对方回答是,接着询问:“你是不是有了一个自杀计划?”
    • 如果他们很肯定地回答是,立刻拨打紧急求助电话。已计划自杀的人急需帮助。陪伴对方,直到救援到来。 [42]
  3. 有些话看起来很有用,但其实可能加重有自杀倾向者的内疚感或羞耻感。 [43] 例如,不要说类似以下的话:
    •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到时候一切会变得更好。”
    • “现在的情况还不算太坏,你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庆幸。”
    • “你的人生还有许多值得期待的事(你的人生很顺利)。”
    • “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不会有事的)。”
  4. 有些话会让对方觉得你并没有认真看待他的感受。 [44] 不要说类似下面的话:
    • “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
    • “你才不会伤害自己。”
    • “我也曾经感到不知所措,但我熬过来了。”
  5. 如果对方向你吐露他们的自杀念头,不要答应帮他们保密。 [45]
    • 对方需要尽快得到帮助。保密只会使他更迟获得所需的帮助。
    广告
部分 5
部分 5 的 6:

采取行动防止他人自杀

下载PDF文件
  1. 如果你认为对方目前有自杀风险,请立刻拨打紧急求救电话。
  2. 并非只有自杀倾向者才能拨打这些热线。如果你想阻止另一个人自杀,也可以拨打这类热线求助。
    • 即使你只是想知道该怎么做,防自杀热线也能帮到你。他们会教你应付当前状况,或指导你采取进一步行动。他们也有全国医生及辅导员的联络方式。 [46]
    • 防止自杀热线:马来西亚03-7956 8145、新加坡1800-221 4444、香港23892222、台湾0800 788 995及中国北京8008101117。
  3. 尽快让对方去咨询心理健康专家。 [47] 上面提供的防自杀热线,也能给你介绍有执照的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生,你也可以在网上搜索这一方面的专家。
    • 陪伴对方,引导他或她接受专业人士的协助,就能防止自杀,挽救一条生命。
    • 不要浪费时间。有时候,你只有短短几天甚至是几小时来预防对方自杀,让对方越早接受所需的帮助越好。
  4. 通知有自杀倾向者的父母、监护人或其他亲人,或许有所帮助。 [48]
    • 他们可以帮助你阻止对方自杀,减轻你的压力。
    • 有了他们的参与,也能让有自杀倾向者知道其实还有很多人关心他们。
  5. 必要时,你可以移走对方屋内任何足以致命的物品, [49] 包括枪械、药物、其它武器和毒药。
    • 仔细检查。许多自杀工具是你想也想不到的。
    • 老鼠药、清洁用品甚至是普通的餐具也能用来自杀。
    • 约25%的自杀案例为窒息而亡。一般上,这指的是上吊,所以记得移走领带、腰带、绳子和床单等物品。 [50]
    • 让对方知道你将暂时保管这些物品,直到他或她的情况好转。
  6. 即使当下的自杀危险解除了,你还得与对方保持紧密联系。抑郁或觉得孤独的人不会主动开口求助,所以你需要主动出现在他左右。多打电话或上门探望对方,定期跟进对方的情况,看看他或她过得怎么样。你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继续支持对方: [51]
    • 确定他们有按时接受治疗。主动开车载对方到诊所,这样就能确定对方有好好复诊。
    • 确保他有服用医生开的药。
    • 别允许对方喝酒或服用娱乐性药物(也就是所谓的毒品)。有自杀倾向的人不应该喝酒或吸毒。
    • 如果对方还有自杀念头,你可以帮助对方制定一个安全计划。列出能帮助他防止自杀的行动,像是打电话给所爱的人、和朋友在一起甚至是主动住院。
    广告
部分 6
部分 6 的 6:

处理你自己的自杀倾向

下载PDF文件
  1. 如果你有上面描述的想自杀的感觉,认为自己当下面临自杀风险(例如你已经有了计划和自杀工具),请立刻拨打紧急求救电话。你需要紧急救助。 [52]
  2. 等待急救员到来期间,你可以拨打防自杀热线。 [53] 和辅导员聊天可以帮助你打发时间,降低自杀风险,直到救援到来。
  3. 如果你有自杀念头和感觉,但还未做计划,可以约见治疗师或辅导员。 [54]
    • 在等待会面的过程中,如果情况变严重,你已经制定了自杀计划,请马上拨打紧急求救电话。
    广告


小提示

  • 别等到对方前来告诉你“我想自杀”。很多打算自杀的人从不把计划告诉任何人。如果你认识的人流露危险信号,不要等到事态严重才求助。
  • 有的人可能只流露几个不明显的迹象。如果是这样,你必须非常细心观察他是否有自杀风险,例如刚受到严重创伤、滥用药物或有精神病史,才能发现到他们流露的自杀信号。
  • 注意,并非每个考虑自杀的人都有明显迹象或风险因素。事实上,25%自杀身亡者完全没有任何明显的自杀迹象。 [55]
广告

警告

  • 不要自己单独处理这一切。如果你认识的人有自杀倾向,千万别一个人单独支持他熬过这段艰难时期。对方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 如果你已经尽力了,但对方仍然按计划自杀,千万不要为此自责。


广告
  1. http://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prevention-studies/warning-signs-of-suicide.shtml
  2.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3. http://psychcentral.com/blog/archives/2007/10/08/common-signs-of-someone-who-may-be-suicidal/
  4.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uicide/basics/symptoms/con-20033954
  5. http://my.clevelandclinic.org/services/neurological_institute/center-for-behavorial-health/patient-education/hic-recognizing-suicidal-behavior
  6. http://www.webmd.com/depression/guide/depression-recognizing-signs-of-suicide
  7.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8. http://psychcentral.com/blog/archives/2007/10/08/common-signs-of-someone-who-may-be-suicidal/
  9.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uicide/basics/symptoms/con-20033954
  10.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11.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12.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13. http://psychcentral.com/blog/archives/2007/10/08/common-signs-of-someone-who-may-be-suicidal/
  14. http://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prevention-studies/warning-signs-of-suicide.shtml
  15. http://www.save.org/index.cfm?fuseaction=home.viewpage&page_id=705f4071-99a7-f3f5-e2a64a5a8beaadd8
  16.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17.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18.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19.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20.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21.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22. http://www.medicinenet.com/script/main/art.asp?articlekey=55145
  23. http://www.natronaschools.org/images/media/documents/1969574887Teacher%20Guide%20recognizing%20suicide.pdf
  24. http://www.natronaschools.org/images/media/documents/1969574887Teacher%20Guide%20recognizing%20suicide.pdf
  25. http://www.afsp.org/understanding-suicide/key-research-findings
  26. http://www.afsp.org/understanding-suicide/key-research-findings
  27. http://psychcentral.com/news/2008/08/04/suicide-risk-among-abused-children/2685.html
  28. http://www.wjh.harvard.edu/~nock/nocklab/Nock%20et%20al_2010_Mol%20Psych.pdf
  29. http://www.afsp.org/understanding-suicide/key-research-findings
  30. http://www.afsp.org/understanding-suicide/key-research-findings
  31. http://www.afsp.org/understanding-suicide/key-research-findings
  32.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4/suicide-prevention-report/zh/
  33. http://psychcentral.com/lib/what-to-do-when-you-think-someone-is-suicidal/0007461
  34. http://www.crisiscenter.com/content/51/Suicide-Warning-Signs-and-Symptoms.aspx
  35. http://psychcentral.com/lib/what-to-do-when-you-think-someone-is-suicidal/0007461
  36. http://psychcentral.com/lib/what-to-do-when-you-think-someone-is-suicidal/0007461
  37. http://psychcentral.com/lib/what-to-do-when-you-think-someone-is-suicidal/0007461
  38. http://psychcentral.com/lib/what-to-do-when-you-think-someone-is-suicidal/0007461
  39. http://psychcentral.com/lib/what-to-do-when-you-think-someone-is-suicidal/0007461
  40. http://psychcentral.com/lib/what-to-do-when-you-think-someone-is-suicidal/0007461
  41. http://www.afsp.org/understanding-suicide/key-research-findings
  42.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prevention-helping-someone-who-is-suicidal.htm
  43.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uicide/basics/symptoms/con-20033954
  44.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uicide/basics/symptoms/con-20033954
  45.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uicide/basics/symptoms/con-20033954
  46. http://www.afsp.org/understanding-suicide/risk-factors-and-warning-signs

关于本wikiHow

本页面已经被访问过24,173次。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