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PDF文件 下载PDF文件

疖子或皮下脓肿指的是皮肤表层受感染而化脓,许多人每天都饱受这种皮肤疾病的折磨。患者皮肤会出现红色肿块,而且非常痛。疖子可能一再复发,让人又心烦又不舒服。根据这篇指南采取一些方法来防止它们复发吧。

方法 1
方法 1 的 3:

了解疖子

下载PDF文件
  1. 疖子一开始表现为皮肤上的小肿块。随着病情进展,它可能会自行消失或变大。等它们变大就会形成脓肿,不管从医学或美容角度来看,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疖子变大时会逐渐形成一个脓头,底下充满了脓液。它们可能会破裂,流出或渗出由血细胞、细菌和液体组成的脓液。疖子的症状包括 [1]
    • 皮肤有硬块,通常呈红色。
    • 硬块一触即痛,有时候非常痛。
    • 肿胀。
  2. 发现自己出现症状时,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患上了哪一类型的疖子。疖子是一种被称为皮下脓肿的常见疾病,特征为表皮底下的真皮层下面有脓液聚集。疖子分成好几个不同的类型,包括:
    • 疖,发生在毛囊。它们会引起发烧发冷,可能变成慢性病。
    • 痈,通常比疖子更大,可能变成慢性病。它们也会在皮肤底下形成硬块。
    • 囊肿性痤疮,既是一种痤疮,也是一种会引发严重痤疮的疖子。
    • 化脓性汗腺炎,一种汗腺炎症。患者的腋下和腹股沟部位突然出现许多疖子。抗生素对它无效,需要做手术去除受影响的汗腺。
    • 藏毛囊肿,臀缝上方的毛囊发炎造成的。这种情况很少见,可能是久坐不动造成的,多见于男性。 [2]
  3. 许多因素会引发疖子。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是其它真菌和细菌。身体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出现疖子,不过大多发生在脸、腋下、脖子、大腿内侧和臀部。 [3]
  4. 任何人随时都可能长疖子。引发疖子的细菌非常常见,几乎每个人的皮肤上都有,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得病。还有一些因素会提高患病风险,包括:
    • 近距离接触长疖子或感染了黄色葡萄球菌的人。如果身边有人感染了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一定要格外小心,因为这些细菌会移居到你的身体,使你更容易受严重感染。
    • 糖尿病会抑制免疫系统,引发更多感染。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所以微生物更容易传播和感染他们。要是你患有糖尿病,还长了疖子,必须立刻就医治疗。
    • 患有会抑制免疫系统的疾病,比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或癌症。
    • 患有会削弱皮肤屏障功能的皮肤问题,比如银屑病(牛皮癣)、湿疹、痤疮或其它导致皮肤干燥破损的情况。 [4]
  5. 疖子大多通过外观诊断出来的。治疗方法有好几种。医生确诊后,你可以选择割开,让医生在脓头戳一个洞,排出里面的脓液。
    • 有时候,医生也会开外用或口服抗生素。这通常用于治疗面积很大或持续发作超过两三周的疖子。
    • 要是疖子出现在脸或脊椎,非常痛和(或)引起发烧,你可能要接受更多治疗。 [5]
  6. 在罕见的情况下,疖子里面的细菌会扩散,造成大脑、心脏、骨骼、血液和脊髓感染。所以,你不应该忽视这个问题,尤其是一再复发的疖子。如果上面推荐的治疗方法在两周内不起作用,最好就医治疗。出现以下情况也要去看医生: [6]
    • 发烧
    • 疖子非常痛,造成行动不便或难以坐下
    • 疖子长在脸上
    • 觉得很累
    • 从疖子处延伸出好几条红色条纹
    • 情况恶化或长出另一个疖子
    广告
方法 2
方法 2 的 3:

在家治疗

下载PDF文件
  1. 检查或护理疖子之前,一定要把手洗得非常干净。接下来用绷带或一些纱布包着疖子,防止皮肤接触到外界的刺激物或被刺痛。如果长疖子的部位很难用绷带包着,绷带老是脱落或滑下来,也可以不用包扎,比如大腿内侧。
    • 千万 不要 挤破疖子。也 不可以 用尖锐的工具割开或刺穿疖子,比如缝纫用的针或大头针,否则感染很容易扩散。 [7]
    • 如果脓液被顶到脓头,并自行排出来,用纸巾轻轻地擦掉脓液。然后用绷带包扎伤口,让它愈合。
    • 如果疖子没有自行排出脓液,而且越来越大,一定要去看医生。医生或许能用无菌设备帮你排出疖子里的脓液。
  2. 想要减少疖子复发,不妨试一试温敷。将一块干净的小毛巾或面巾浸在非常温热的水中。水温不要太高。拧干多余水分,然后直接敷在疖子上。想敷多少次都行,但是每次都要换上干净的毛巾,降低感染风险。
    • 用非常热的肥皂水清洗碰过疖子的毛巾和衣服,消灭黏附在上面的细菌。 [8]
  3. 茶树油是一种草药治疗,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可以治疗反复发作的疖子。用棉球或棉签将茶树油直接抹到疖子上。每天至少重复两三次。 [9]
    • 茶树油也能对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这是一种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感染。其它耐抗生素的病菌感染或许也能用这种方法。 [10] 茶树油也有抗炎作用。 [11]
    • 茶树油只能外用或涂在皮肤上。
  4. 用孜然精油或孜然粉末治疗疖子。它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将½茶匙孜然粉和1到2汤匙蓖麻油混匀,调成膏状。直接把混好的药膏涂在疖子上,然后用纱布绷带包扎。每隔12小时更换绷带和药膏。
    • 如果使用精油,那就用棉球或棉签直接将它涂抹在疖子上。 [12]
  5. 这是从印度楝树提取出来的油,4000多年来,它的抗菌效果一直广为人知,据知能有效对付细菌、病毒和真菌。 [13] 要想治好一再复发的疖子,用棉球或棉签直接将油抹在疖子上。每12小时重复一次。
  6. 桉树油有抗菌作用,对治疗疖子也有帮助。要治好一再复发的疖子,每隔12小时用棉签或棉球将它直接抹在疖子上。
    • 桉树油也能对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有其它耐抗生素的细菌感染。 [14] [15]
  7. 姜黄是咖喱的主要材料,有抗微生物和抗炎作用。 [16] 你可以使用姜黄粉或精油。将½茶匙干的姜黄粉和1到2汤匙蓖麻油混匀,制成姜黄膏。用干净的手或棉球直接涂在疖子上,然后用纱布绷带包扎。每隔12小时更换绷带和姜黄膏。
    • 如果使用精油,用棉球或棉签直接抹在疖子上。
    • 姜黄可能会把皮肤染成橙色,所以最适合用在别人看不到的部位。
    广告
方法 3
方法 3 的 3:

预防疖子

下载PDF文件
  1. 疖子最常出现在大腿内侧、腹股沟、腋下和臀部上有毛囊的地方。这些部位通常很湿,引发疖子的细菌会在那里生长。 [17] 尽量保持这些部位干爽。洗澡之后和流汗时,尽量用棉毛巾擦干。
  2. 穿适当的衣服,尽量让身体保持干爽。穿棉、亚麻、丝绸、泡泡纱、莱赛尔纤维等透气布料制成的衣服。衣服还要宽松,让皮肤透气,以免刺激容易受感染的部位。
  3. 伤口受感染后可能会长疖子。每次被割伤后,都要立刻用非处方抗菌药膏处理伤口。使用三倍效力的抗菌药膏,然后用创可贴盖着伤口。你也可以试一试金缕梅。它有抗细菌和病菌的作用。 [18]
    • 将少许金缕梅倒在干净的纱布片上,敷在伤口上。让金缕梅渗入疖子约1分钟,然后轻轻抹干。
  4. 当你感觉到疖子好像要发作了,可以在它开始发生的部位进行温敷。然后试一试姜黄膏、茶树油等家庭疗法,直接将它们涂在皮肤上。每12小时重复一遍,直到你确认皮肤没有肿胀或一触即痛。
  5. 试了许多方法,疖子还是一再复发?你需要就医治疗。试了家庭治疗,但是两周内没有见效?患有糖尿病或其它会抑制免疫系统的疾病?那么你也要去看医生。这时候应该约见皮肤科医生。你可能患有其它疾病,导致身体更容易长疖子。
    • 如果没有相熟的皮肤科医生,可以要求医生帮忙转介。
    广告

小提示

  • 如果是小孩长疖子,一定要去看医生。别让小孩吞下任何草药。
  • 要检查皮肤是否对草药过敏,先找一小块皮肤测试草药的效果,确保不会引起过敏才可以用在患处。
  • 尽早展开治疗,以免疖子恶化。
  • 化脓性汗腺炎和藏毛囊肿可能需要做手术治疗。
广告
  1. Brady, A. J., Farnan, T. B., Toner, J. G., Gilpin, D. F., and Tunney, M. M. Treatment of a cochlear implant biofilm infection: a potential role for alternative antimicrobial agents. J Laryngol.Otol. 2010;124(7):729-738.
  2. Hart, P. H., Brand, C., Carson, C. F., Riley, T. V., Prager, R. H., and Finlay-Jones, J. J. Terpinen-4-ol,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tea tree oil), suppresses inflammatory mediator production by activated human monocytes. Inflamm.Res 2000;49(11):619-626
  3. Iacobellis, N. S., Lo, Cantore P., Capasso, F., and Senatore, F.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uminum cyminum L. and Carum carvi L. essential oils. J Agric.Food Chem 1-12-2005;53(1):57-61
  4. SaiRam, M., Ilavazhagan, G., Sharma, S. K., Dhanraj, S. A., Suresh, B., Parida, M. M., Jana, A. M., Devendra, K., and Selvamurthy, W.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 new vaginal contraceptive NIM-76 from neem oil (Azadirachta indica). J Ethnopharmacol 2000;71(3):377-382
  5. Takarada, K., Kimizuka, R., Takahashi, N., Honma, K., Okuda, K., and Kato, T. A comparison of the antibacterial efficacies of essential oils against oral pathogens. Oral Microbiol.Immunol 2004;19(1):61-64
  6. Takahashi T, Kokubo R, Sakaino M.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eucalyptus leaf extracts and flavonoids from Eucalyptus maculata. Lett Appl Microbiol 2004;39:60-4
  7. Wang, Y., Lu, Z., Wu, H., and Lv, F. Study on the antibiotic activity of microcapsule curcumin against foodborne pathogens. Int.J Food Microbiol. 11-30-2009;136(1):71-74
  8. http://www.nhs.uk/Conditions/Boils/Pages/Prevention.aspx
  9. http://www.medicaldaily.com/what-witch-hazel-plus-5-health-reasons-use-it-your-skin-care-310666

关于本wikiHow

本页面已经被访问过29,938次。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