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PDF文件 下载PDF文件

躁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病,影响约2.4%的全球人口(美国的患病率比其它国家高)。 [1] [2] 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的心情起伏,躁狂(情绪亢奋)和抑郁(情绪低落)间歇性交替发作。躁郁症一般在25岁之前发病。研究显示1.8%的儿童和青少年符合躁郁症的诊断标准 [3] ,但往往直到二十好几或三十出头才被诊断出来。本文将帮助你判断自己或你关心的人是否有躁郁症。 [4]

部分 1
部分 1 的 3:

识别症状

下载PDF文件
  1. 躁狂发作时,患者常会感到情绪高涨、有创造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5] 躁狂症周期会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周。 [6] 根据梅约诊所,躁狂症迹象有: [7]
    • 情绪亢奋,有的患者甚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通常还认为自己有超能力,或感觉自己是上帝。
    • 思维奔逸。思绪跳跃非常快,经常转换主题,很难把注意力保持或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 说话语速太快,让人听不懂他在说什么,神经兮兮,烦躁不安,静不下来。
    • 整夜不睡觉或睡眠时间缩短,但第二天仍然拥有旺盛的精力,不会觉得累。
    • 做出冲动、鲁莽的行为。躁狂症发作时,患者可能在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同时和几个人做爱。他或她可能鲁莽投资、豪赌、大肆血拼、随意辞职等。
    • 很容易对别人发脾气及感到不耐烦,可能升级到吵架,故意向意见不合的人挑衅。
    • 在罕见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妄想、幻觉和幻想(比如认为自己听到上帝或天使的声音)。
  2. 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期通常比躁狂期长。留意以下症状: [8]
    • 无法感到快乐或愉悦。
    • 感到绝望、无力,常常觉得自己没用和惭愧。
    • 比平时睡更多,总是觉得累,没有精力,行动迟缓。
    • 体重增加,食欲改变。
    • 产生死亡和自杀念头。
    • 注意,双相抑郁症看上去很像重度抑郁症。不过,合格的专家可以从患者的躁狂症病史,和躁狂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区分这两种病。 [9]
    • 治疗重度抑郁症的药通常对双相抑郁症无效。而且,双相抑郁症患者经常易怒及情绪波动,重度抑郁症患者并没有这些症状。 [10]
  3. 轻躁期是情绪异常高涨,并持续至少4天。患者还会出现易怒等症状。 [11] 轻躁狂和躁狂不同,通常没有后者严重。注意以下症状: [12]
    • 情绪高涨
    • 易怒
    • 自尊心膨胀或自大
    • 睡眠需求减少
    • 话多、语速快而且停不下来
    • 思维奔逸(经常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
    •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 精神运动性激动,例如无法静静坐着,腿或手指一直抖动
    • 轻躁狂不会影响社交或工作生活。患者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有的人轻躁狂发作时,会感到很亢奋,食欲或性欲大增。不过,他或她还能上班,处理一般事务。即使有负面影响,也很轻微。
    • 处于轻躁狂状态的人通常可以完成工作任务,也能和同事进行适当的互动(但可能过于热切)。而躁狂则会影响患者的判断力,使他们难以完成日常工作。躁狂症也会对社交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轻躁狂并没有妄想和幻觉症状。 [13]
  4. 有时候,躁狂及抑郁会在同一时间发作。患者同时有抑郁、易怒、思维奔逸、焦虑和失眠症状。
    • 躁狂和轻躁狂发作时,如果同时还出现至少3个抑郁症症状,就可以被归类为混合性发作。
    • 举个例子,假设某个人做出危险行为,并有失眠、好动和思维奔逸症状。这完全符合躁狂症诊断标准。要是他或她同时还有至少3个抑郁症症状,那么这就是混合性躁狂发作。抑郁症症状包括觉得自己没用,对喜欢的活动或爱好失去兴趣,反复想着死亡这件事。 [14]
    广告
部分 2
部分 2 的 3:

了解不同类型的躁郁症

下载PDF文件
  1. 这类躁郁症以躁狂症为主,患者至少有一次狂躁期发作或混合性发作,之后可能也会抑郁发作。 [15]
    • 1型躁郁症患者最有可能因为过度亢奋,而做出危险行为。
    • 1型躁郁症会对患者的工作和感情造成毁灭性影响。
    • 1型躁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比较高,自杀已遂率为10到15%。 [16]
    • 1型躁郁症患者滥用药物的风险极高。 [17]
    • 1性躁郁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也有关联。所以更应该去看医生。 [18]
  2. 这类躁郁症有至少一次的重度抑郁发作,并伴随轻度躁狂发作。有时候,患者也会出现轻微的轻躁期。不过,还是以抑郁期为主。 [19]
    • 2型躁郁症患者常被误诊为患上抑郁症。想区别两者,就一定要弄清楚双相抑郁症的特征。
    • 双相抑郁症和重度抑郁症不同,前者经常伴随着躁狂症状。有时候,两者之间出现重叠,需要合格的专家做出诊断。 [20]
    • 2型躁郁症患者的躁狂表现为焦虑、易怒或思维奔逸。创造力或活力大爆发则比较少见。
    • 2型躁郁症和1型躁郁症一样,都有很高的自杀、甲状腺机能亢进和滥用药物风险。 [21]
    • 2型躁郁症的患者多为女性。 [22]
  3. 这是比较轻微的躁郁症,症状包括情绪波动,有轻躁期和轻郁期。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来回循环。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23]
    • 循环性情感症很早就形成,通常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早期发病。
    • 男女患病率相同。
    • 循环性情感症和1、2型躁郁症一样,患者滥用药物的风险极高。
    • 循环性情感症患者也经常患有睡眠障碍。
    广告
部分 3
部分 3 的 3:

学会识别躁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

下载PDF文件
  1. 躁郁症患者的情绪会受季节变化影响。有时候,抑郁期或狂躁期持续一整季。有时候,季节变化会促使新一轮躁郁症发作(可能包括躁狂和抑郁)。
    • 躁狂症多在夏天发作,抑郁症多在秋天、冬天和春天发作。但不是所有人都一样,有些人可能在夏天抑郁,在冬天狂躁。 [24]
  2. 有的患者会在工作和学习上面对困难。有的则表现得还不错。
    • 2型躁郁症和循环性情感症患者通常可以正常上班、上学。1型躁郁症患者在这方面会面对比较多的困难。 [25]
  3. 高达50%躁郁症患者面对滥用药物的问题。躁狂发作时,他们利用酒精或其它镇静剂抑制思维奔逸;抑郁发作时,也可能利用药物让自己兴奋起来。 [26]
    • 酒精等物质本身也会影响情绪和行为,让人很难分辨到底是物质影响,还是躁郁症。
    • 药物和酒精会使躁狂和抑郁变得更严重,所以嗑药酗酒的人自杀风险比较高。
    • 物质滥用也会促使新一轮躁郁症发作。
  4. 躁郁症患者经常会在狂躁和重郁期间脱离现实。
    • 脱离现实的表现为与现实不相称及危险的自我膨胀或愧疚感。有时候还会出现幻觉和精神错乱。
    • 脱离现实最常见于1型躁郁症的躁狂期和混合性发作期间,极少发生在2型躁郁症,几乎从来未出现在循环性情感症患者身上。 [27]
  5. 如果患者在自我诊断后,进一步行寻求帮助,这样的自我诊断才算有意义。许多躁郁症患者并未接受治疗。但是,适当的药物可以帮助病人更好地控制病情。精神科医生或辅导员的心理治疗也能起很大的作用。
    • 治疗躁郁症的药物包括情绪镇定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这些药物抑制及(或)调节大脑里的特定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和乙酰胆碱。 [28]
    • 情绪镇定剂帮助调节情绪,防止患者的情绪过度高亢或低落。这类药物包括锂盐、丙戊酸钠(商品名Depakote)、加巴喷丁(商品名Neurontin)、拉莫三嗪(商品名Lamictal)和托吡酯(商品名Topamax)。 [29]
    • 抗精神病药帮助减轻躁狂期的精神错乱症状,例如幻觉或妄想。这类药物包括奥氮平(商品名Zyprexa)、利培酮(商品名Risperdal)、阿立哌唑(商品名Abilify)和阿塞那平(商品名Saphris)。 [30]
    • 抗抑郁药则用来治疗双相抑郁症,包括艾司西酞普兰(商品名Lexapro)、舍曲林(商品名Zoloft)、氟西汀(商品名Prozac)等。最后,精神科医生也可能开阿普唑仑(商品名Xanax)、氯硝西泮(商品名Klonopin)或劳拉西泮(Lorazepam),控制焦虑症状。 [31]
    • 只吃合格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开的药,并遵循医生的指示,以预防并发症。
    • 如果你担心自己或关心的人患有躁郁症,最好接受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的诊断。
    • 如果你或你所爱的人有自杀念头,请立即联络值得信任的爱人或朋友。拨打防止自杀热线(马来西亚03-7956 8145、新加坡1800-221 4444、香港23892222、台湾0800 788 995及中国北京8008101117),他们能给你更多实质建议。 [32]
    广告

小提示

  • 酗酒或嗑药会引起与躁郁症相似的情绪波动。戒酒停药或许有所帮助。
广告

警告

  • 这文旨在帮助你识别可能是躁郁症的症状,不能作为诊断或治疗标准。如果你认为自己或所爱的人可能患上躁郁症,请去看医生。
广告

参考

  1. http://www.webmd.com/bipolar-disorder/news/20050617/bipolar-disorder-more-common-than-expected
  2. http://www.news-medical.net/news/20110307/Prevalence-of-bipolar-disorder.aspx
  3. Radu, D.A., Chirita, R., Untu, I., Sacuiu, I., Lupu, V.V., Ciubara, A., & Burlea, L.C. (2014). Bipolar disorder in children: diagnostical challenge. Revista Romana de Pediatrie, 58(2).
  4. Radu, D.A., Chirita, R., Untu, I., Sacuiu, I., Lupu, V.V., Ciubara, A., & Burlea, L.C. (2014). Bipolar disorder in children: diagnostical challenge. Revista Romana de Pediatrie, 58(2).
  5. http://www.webmd.com/bipolar-disorder/guide/bipolar-disorder-warning-signs
  6. http://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bipolar-disorder/index.shtml# part_145404
  7.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ipolar-disorder/basics/symptoms/con-20027544
  8.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ipolar-disorder/basics/symptoms/con-20027544
  9.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 http://www.webmd.com/bipolar-disorder/guide/bipolar-disorder-warning-signs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Washington, DC: Author.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Washington, DC: Author.
  5. http://psychcentral.com/disorders/bipolar-disorder-with-mixed-features/
  6. http://www.helpguide.org/mental/bipolar_disorder_symptoms_treatment.htm
  7.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Washington, DC: Author.
  8.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Washington, DC: Author.
  9.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Washington, DC: Author.
  10. http://www.webmd.com/bipolar-disorder/guide/bipolar-2-disorder
  1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Washington, DC: Author.
  1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Washington, DC: Author.
  1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5. http://www.helpguide.org/mental/bipolar_disorder_symptoms_treatment.htm
  16.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Washington, DC: Author.
  17. http://www.mayoclinic.com/health/bipolar-disorder/DS00356/DSECTION=symptoms
  18.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Washington, DC: Author.
  19. Young, L.T. (2004). What exactly is a mood stabilizer?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 29(2), pp. 87-88.
  20. http://psychcentral.com/lib/mood-stabilizers-for-bipolar-disorder/00059
  21.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ipolar-disorder/basics/treatment/con-20027544
  22.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ipolar-disorder/basics/treatment/con-20027544
  23. http://www.mayoclinic.com/health/bipolar-disorder/DS00356/DSECTION=symptoms

关于本wikiHow

本页面已经被访问过144,940次。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