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PDF文件
下载PDF文件
地壳板块冲撞、挤压会产生震波,导致地震发生。地震和风灾、洪水不一样,地震前往往是没有明显征兆的,而且一次地震过后还会有大大小小的余震,不过余震一般比主震的强度小。如果你所在的地方突然发生地震,给你的反应时间也只有区区几秒而已。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指南,也许可以救你一命。
步骤
-
快速卧倒在地面上。 卧倒、寻找掩护、抓牢(简称“卧、找、抓”)这个地震自救口诀,是火灾自救口诀“停住、卧倒、翻滚”的的姊妹版。这个“卧、找、抓”不是唯一的自救方法,但它是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和美国红十字会提倡的有效自救法。 [1] X 研究来源
- 大地震来的时候,是几乎没有什么征兆的。所以一旦来临,马上卧倒在地上。一开始的轻微晃动,过一秒可能突然变成剧烈的地震。所以赶快卧倒,这样最保险。
-
3躲在里面,直到安全后再出来。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受伤都发生在变换藏身地点的时候,或者因为地方太拥挤,大家都想逃到安全的地方时。
-
抓紧了。 地板会剧烈摇动,各种碎屑会掉下来。此时要死死撑住你躲藏的空间(桌板或平台下方),等待地震减退。如果找不到可以躲藏的空间,就继续用手臂抱紧头脸部,蜷缩得低低的。
-
如果地震时你还在床上,就待在床里。 如果上方没有会坠落的重灯具,就在原地坚持住,用枕头保护住头部,否则就移动到最近的安全地带。
- 不少人是在下床以后,光脚踩在碎玻璃上受伤的。 [4] X 研究来源
-
一直等到地震消停,足够安全了,才可以出门。 研究表明地震时,很多在室内的人是在往屋子里别的地方走时,或尝试离开室内的时候受伤的。
- 在往屋外移动的时候还是要小心。为了避免在强余震中受伤,一定要冷静地走,不要一路狂奔。躲藏的地点要避开电线、建筑物和地上的裂缝。
- 出逃的时候千万别用电梯。地震的时候电梯电源可能会断,一旦断了,你就被困在里面了。如果楼梯间可以走,往楼梯间走是最保险的。
广告
-
找到附近的坚固建筑结构或家具。 “生命三角”理论指的是,在家具(如沙发)旁边(不是下方)避难的人,在墙体、天花直落倒塌时,往往可以被墙体、家具构建出来的三角形空间保护住。理论上来说,建筑物倒塌的时候会压在沙发或桌子上,砸烂桌子或沙发的同时会留出一个三角形的空间。支持这个理论的人士认为,这个三角形空间是地震时最安全的地方。
-
以胎儿姿势紧靠该结构或家具蜷缩身体。 道格·库普(Doug Copp)是生命三角理论的主要提倡者之一。他认为,地震时这个方法狗和猫都自然而然会用上,对人也会起到作用的。
-
注意地震时需要避免的事项。 如果附近没有可以作掩护的地方,就抱头,以胎儿姿势蜷缩在原地不动。
- 要避免
:
- 躲在门框下方。门框下方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如果门的侧壁受压倒下,很可能会致死。
- 上楼去躲在家具下方。楼梯和楼梯间在地震时是高危地区。
- 要避免
:
-
其实,生命三角理论并没有受到科学的检验,也没有在专家中取得共识。 这种方法是存在争议的。如果地震时你在室内,且有多种逃生方式可选,还是选择“卧倒,寻找掩护,抓牢”最为保险。广告
-
地震的时候要待在户外,一直到地震消停为止。 不要逞英雄跑回屋里救人或抢救财物。在户外是最安全的,受到倒塌建筑物影响的几率也微乎其微。在户外的危险地带主要是建筑旁的地方,建筑出口,以及建筑向外延伸的墙壁。
-
远离建筑、路灯和电线电缆。 在户外避震的时候,这些东西附近是最危险的。
-
如果被困在废墟下面,要保持冷静,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如果你被重物卡住难以动弹,可能直觉会告诉你,要尽力、尽快出去寻求救援,但实际上待在原地不动才是最为保险的做法。
- 不要点燃火柴或打火机。地震的时候点火,可能会引爆泄漏的天然气,或引燃易燃化学物质。
- 不要乱动,也不要把尘土踢打得到处都是。用手帕或衣物遮住嘴巴。
- 敲击水管或墙壁,让救援部队尽早发现你的位置。如果有哨子就更好了。省点力气,只有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再大喊大叫吧。喊叫可能会让你吸入大量尘埃,这是很危险的。
-
如果你身处大片水体附近,要注意海啸有可能发生。 地震若对水底影响作用足够大,可能会造成海啸,引发破坏力巨大的大波浪。如果刚好发生了地震,且震中位于海底,那么发生海啸的概率很大。广告
小提示
警告
- 有的地震一开始很小,之后可能会发生强震,不要掉以轻心。
广告
参考
- ↑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1953379_1953494_1958235,00.html
- ↑ http://www.dropcoverholdon.org/
- ↑ http://www.earthquakecountry.info/roots/step5.html
- ↑ http://www.earthquakecountry.info/roots/step5.html
- ↑ http://www.usgs.gov/faq/?q=categories/9830/3373
- ↑ http://www2.bpaonline.org/Emergencyprep/arc-on-doug-copp.html
- ↑ http://www.scoop.co.nz/stories/AK1009/S00266/discredited-earthquake-safety-advice-circulated.htm
- ↑ http://eqseis.geosc.psu.edu/~cammon/HTML/Classes/IntroQuakes/Notes/earthquake_effects.html
- ↑ http://www.redcross.org/prepare/disaster/earthquake
广告